《霞浦·千里海疆行》系列第28集《摩尼明教》

2024-04-15

来自异域的摩尼(Mānī)教,又称明教,它是如何发端和传入福建的?

霞浦县塔后村发现的许多文物,揭开了千年来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摩尼教在闽地是如何演化和传承的?林瞪公又为何被当地人奉若神明?


敬请收看《霞浦·千里海疆行》系列

第28集《摩尼明教》


微信图片_20210920094604.jpg


解说词节选


       从霞浦海疆往内陆西北35公里,是群山环绕的柏洋乡,霞浦县杯溪、杨家溪和罗汉溪三大溪流皆由此发源。其中有一个翠竹掩映下的塔后村上万自然村,风景独秀、水丰地肥,村民过着桃源般的生活。村庄不见塔,却名塔后村。几年前,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因为一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由此揭开了村庄命名的奥秘。


微信图片_20210920094600.jpg

       2008年11月,霞浦县在上万村开展文物普查时,   工作人员在一座古庙里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石像,佛像服饰、发髻皆与常见的佛教或道教不同。文物专家认为历史上应该有其他宗教在霞浦流传,而它就是对我们来说略显神秘而陌生的摩尼(Mānī)教,又称明教。


微信图片_20210920094550.jpg


摩尼教产生于公元三世纪中叶(公元240年前后),由一个名叫摩尼的波斯人创立。教义的核心是说,世界之初,就有光明和黑暗两个王国并存,光明占据北、东、西三方,黑暗占据南方,最终光明能够战胜黑暗,建立光明、善美、和平的统一王国。摩尼教创立后即在波斯境内广为传播,并迅速进入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一带。


       大约在公元6到7世纪,摩尼教沿古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的新疆地区,然后传到内地。摩尼教在中国本土化以后改称明教。中晚唐以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福建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为摩尼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前考古学家发现的泉州晋江摩尼教草庵遗址,始建于宋末绍兴年间(1131—1162年),可见宋末至元代摩尼教在福建活动之端倪。


微信图片_20210920094555.jpg

       这里是海拔1192米的霞浦县最高峰目海尖,当地人俗称“光明顶”。村民口中的“光明顶”却与金庸小说中的明教圣地不谋而合。那么,位于目海尖山脚下的塔后村上万自然村是不是跟明教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上万村全部是林姓,《林氏族谱》记载了其先祖曾为明教教主的秘密。这座位于柏洋乡塔后村的的摩尼教寺院遗址始建于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原名龙首寺,元代改名乐山堂。庙堂布局完整,面积约为1500多平方米。霞浦当年的摩尼教弟子皆在此修炼,可见规模之宏大。


微信图片_20210920094544.jpg


霞浦摩尼教的发现是我国近年来宗教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也是2009年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至此,专家们对中晚唐以后的福建宗教格局有了新的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当代研究室主任陈进国博士认为,摩尼教的入闽传播路线以福州地区为中心,沿着滨海区域,向南北两翼传播,霞浦是摩尼教在福建的重点流传区域。摩尼教进入福建以后,跟地方的民间信仰、宗族文化形成了有机的融合,成为本地的道教法师科仪请神里面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摩尼教的祖师以及重要的传教士象林瞪,已经化成本地固有的神明。


微信图片_20210920094539.jpg

       现今,福州台江浦西留存着一座福寿宫,始建于宋代,又名“明教文佛祖殿”。相传这座宫庙就是为纪念林瞪公在闽城救火有功而建。明万历《福宁州志》及清乾隆《福宁府志》均对林瞪救火一事有细致记载。当朝皇帝封林瞪公为“洞天兴福,雷使真君”。霞浦的上万村每年都会举行林瞪公诞辰日祭祀仪式。此时,我们可以有幸目睹,村民手中一直秘密保存的,相传是林瞪公使用过的各种法器。这些法器包括:印有“圣明净宝”的青铜印章、印有“五雷号令”的银质印章、青铜甪端、铁质“金钟罩”和青铜三足香炉。祭祀活动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一直持续到二十一日。是时,林氏一族欢聚一堂,举行迎神仪式,祈求先祖林瞪公保佑境内子民安康、来年五谷丰登。


微信图片_20210920094535.jpg

       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霞浦民间逐步形成了儒、释、道等多样性的信俗。唐宋以来,从异域传来的摩尼教同样在这片土地上滋生发展,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相结合,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见证。如今,摩尼教虽已湮灭,而在中国目前“一路一带”政策的推动下,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却仍在延续。

微信图片_20210920094522.jpg


来源:宁德电视台



阅读4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