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洲王氏,如何亦农亦商、耕读传家、护佑乡民?
朱熹避难,传播理学思想,对文星明村有何影响?
下浒百姓,如何依托山海优势,收获恬淡的时光?
敬请收看《霞浦·千里海疆行》系列
第32集《下浒往事》
解说词节选
清晨,当冬日的暖阳洒向这片沙滩,临海而居的人们又开始了一天忙碌。这里是霞浦县的海滨城镇下浒,其位于霞浦东冲半岛中部,西临三都澳官井洋,西北临东吾洋,东南与西洋岛隔海相望,是霞浦县南部沿海乡镇的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外浒城堡呈椭圆形,城周长648米,墙体由乱毛石及鹅卵石砌成。作为古代抗倭战争中的一个历史符号,被列为福建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浒镇海岸的岩礁错落有致,湾内风平浪静,气候宜人,素有“闽东北戴河”之誉。外浒沙滩是下浒镇独特的地标,全长1600多米,宽260米,形如弦月,坡度平缓。有人形容“此地黄沙细如尘,轻车驶过了无痕”。令人心驰神往。
在三洲村,有三排与新建民房风格完全不同的古建筑群,格外引人注目。古朴的青砖灰瓦,精细的雕梁石柱,肃穆的祠堂、神龛、匾额,焕发着时空交错的韵味。这些房子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砖木结构,坐北向南,大部分宅院呈“日”字形,主座前后天井。镂空的窗雕多为花卉人物,线条流畅,简洁明快。它是霞浦县至今规模**、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
据三洲村的族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来自霞浦赤岸。宋元丰三年(1080年),王务琨的第十世孙世泰公,迁至三洲,繁衍生息至今。王氏先祖迁移至三洲村时,以务农为主,不久转向海上贸易,逐步兴旺发达。相传,当时霞浦南部沿海的田地,几乎都属于三洲王氏家族,因此,他们被称为“三洲王”。
清同治年间,王世泰第34代,出了个王朱善,字家祥。他依托祖上的田地,做起了大米生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性情慷慨,常常周人之急,乡里有善举,必定鼎力相助,从不吝啬。清末,沿海一带常有兵匪烧杀抢掠,民不聊生。为了保护乡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王朱善出资组建了三洲村民团,拥有枪支、土炮,还建起了三座炮台。
距离下浒镇区几十公里有一个文星明村,全村人都姓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林氏祖先从莆田迁居到这里,以养鸭为生,过着遗世独立的生活。民国版的《霞浦县志》记载:“宋庆元时禁伪学,朱元晦(朱熹)避地于此村,仰观天象曰:‘文星其复明乎’!”。正是因为朱熹一句话,成就了文星明村这个富有诗意的村名。
虽然现在村里已经通了自来水,但很多村民还是习惯打井水来用于日常生活。这口井有个动人的名字叫“朱公井”。相传是他们的先祖在南宋**的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指引下开凿的。《霞浦县志》记载:“相传朱公至此,令土人凿井,以资行渴”。
进入冬季以来,下浒镇文星明村的村民,会上山砍伐一种小灌木,置于家门口的空地上烧成灰。这样做,是为了获取一种制作黄粿用的碱水。尽管现在食用碱已十分容易买到,但村民们依然习惯采用这种延续了数百年的做法。加工后的黄粿,还要在扣板上使劲揉压,最后用模具压成带花纹的饼状,做工考究的黄粿就成型了。
《林氏家谱》谱序中,录有许多文人雅士为文星明所撰诗句,大部分是描写文星明村的山水秀丽景色。站在文星明村的后山上,环视四周,星罗棋布的巨石,巍峨峥嵘,自然形态十分奇特。山上清风凉爽,倍感心旷神怡。
历史是风景,今天也是风景。村庄里的故事传说,沉淀在了一代代后人的乡愁情感中。许多像王伏玲这样的村民们,依然勤快地早出晚归,收获着平凡朴实的时光,也一定能为下浒镇书写美好光辉的未来。
来源:宁德电视台